培博会大事件

【2021培博会嘉宾】华师首席产品架构师刘议鸿:打造爆款培训产品的底层逻辑

【2021培博会嘉宾】华师首席产品架构师刘议鸿:打造爆款培训产品的底层逻辑

01

我是刘议鸿,一个上台太多次介绍自己太多次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的人,只能与时俱进说一下,我觉得我是一个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人。大家在展位上看到的各种比较火爆的产品,我都有参与开发。

为什么会坚持做这件事情呢?因为做这件事很有意义,业界需要长期主义去坚持。现在大家都很焦虑,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,所以大家过来了培博会,是为找一个出路。但是我发现,很少有人思考未来有什么是不变的?

 

因此在做产品的时候,我就思考在培训产品上有什么是不变的呢?其实无论是一个组织,还是一个个人,我们要想长期可持续的走下去,都离不开三件事情:固本、守正、出奇。固本是什么?更多的是,我能不能把曾经好的东西能够流传下来,这个主要在于经验的一个传承。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讲创新,但是创新的前提,我们能不能把过去好的东西吸收传承下来。如果我们只知道传承,只知道躺在过去的老路上,那肯定没办法往前行。传承,它是需要改善的。当然,如果我们要想突破就需要创新发展,所以改善又能推动创新。

 

 

02


我认为,不管这个市场怎么变,不管这个企业怎么发展,不管现在流行什么概念,反正这几件事肯定是不变的,所以我就一直围绕着这个带着我的团队小伙伴们研究。今天我就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是怎么从岗位经验内化到智慧输出的,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?岗位经验内化,四句话介绍:“以经验型人才为对象,萃取过往经验为标准,外部转化-内部传承为过程,优化体系-提升绩效为目的。”

 

以经验型人才为对象,老员工、技术人才、管理者,把他们过往的经验萃取出来,编成标准。


但日常会出现很多这种情况:遇到问题,有经验的会说我建议你应该怎么处理,这次听进去了,下次再真的遇到这种问题,照着你说的根本就搞不定。这就叫做个人经验主义。岗位经验内化是怎么做的呢?我们会关注:这件事情经历了哪些过程?有什么细节需要关注?有什么规律原则可以学习?有什么技巧工具可以复制?要把个人的智慧变成了组织的知识资产。未来,企业里面的设施设备师资是资产,我们大脑里的知识和智慧也是一笔宝贵的资产。

 

外部转化-内部传承是什么意思呢?我们要消化符合自己DNA的外部经验,同时把内部的经验进行传承,最终起优化体系,提升绩效为目的,这是我过去在做的。那后来我发现很多同行都开始做这件事情,那我就在想,我怎么能够为这个行业在做点贡献?领先半步也好,再去做一些探索也好,所以我就往前迈了一步,开始从岗位经验内化到组织的智慧输出。“以名人、名企、名校为对象,以版权化知识产品为载体,以中国智慧、世界输出为梦想,推动知识资产价值最大化为目标”,这是我们的梦想。

 


03


一说到某些企业,你一定会想起一些关键词,比方提起深圳小渔村,我们一定会想起共同富裕。提起方太,大家就会想到方太文化;谈到碧桂园,就会想起经验地图。那这里面,我们怎么去把这些概念年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,构建及提炼相关的内容呢?


有人就问过我,做这些内容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?我说有四大能力:第一个,无中生有的能力(都不是贬义)。就是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,你能观察出别人观察不到。第二个叫做移花接木的能力,甚至你能够跨界把别人的东西为我们所用。第三个叫无关关联的能力。比如说不会关联的人看到筷子就是筷子;有关关联的人,我看到杯子,我会想起水;无关关联的人能把两件不相关的事物进行联系,把不可能变成可能,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。第四个叫自圆其说的能力。

 

到今天,很多同行还抱着某些东西死死不放,仿佛那是自己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。当然,如果这东西是核心内容、核心能力是可以的,但其实有些人也许抱了一堆稻草,把它当金砖。内容为王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,现在要搞出点内容太容易了,内容背后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,比方说信息的选择、获取包括信息的加工、信息的转化落地,任何一个东西都比内容本身更重要。

 

前段时间,我到珠海去格力参观他们的工厂,他们就提出想做智慧输出,但又有担忧,因为他们觉得品质、渠道、设计就是这样做的,非要对外讲吧,好像没什么特别地方,所以来找我咨询。我说这就是典型的守着一座金山,不觉得有什么,但其实背后的价值很高,是很多企业现在想做却没有做好的。所以我们需要做好复盘做好萃取,这里面包括快速输出的技术,视觉设计的技术等等。我们在未来产品开发中,需要去关注这种多场景、多载体、多渠道的迁移转化。


我最早与方太结缘,是王贤福总介绍的,他极力推荐我去参加方太的文化体验营。我当时有点怀疑,因为在培训市场待久了,我觉得一个组织能把国学在企业中间真正能落地的,只有两种情况:第一种,这家企业包括领导人一定有成为圣贤之仕,否则的话,他不可能去投入干这件事情。手机关掉,电脑关掉,与世隔绝在方太体验营里待了四天三夜。之后有什么收获?我的评价就是大巧不工。这里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,这里只有真诚,才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培训是这样的。

 

这个对我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?我只说三件事情。第一件事情,有个方太的伙伴问我当了老师搞培训,搞了这么多年,哪天你离开这个行业的,你觉得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?我突然发现没有。我总不能离开了还在吹牛,我一年上过312天课,我服务过500多家行业的龙头企业。不能说,我讲了两天课,企业就能做好。后来我就意识到,假如我离开这个行业了,如果这个市场上有一套流行的经营管理方法或者某一个经典的课程,是我参与过的,这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,所以这个课程帮我找到了方向。


第二件事情,帮我解决了很多家庭的问题。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大家族,所以上一代人的恩恩怨怨也很多。在上完体验营的课后,我想无非就是这么回事,几代人的事起心动念,就在一念之间。

 

那第三,前段时间,陪伴我10年的左膀右臂,然后因为种种原因意外而离开了我们,我当时特别难受。当时我每天都在回忆这10年来我们一起通宵达旦加班、吐槽的岁月。听完课之后,我发现我能把很多事想开了,那种感觉完全不一样。当时跟方太的茅总聊了之后,也当即决定一起做《文化即业务》这件事。


04


一个企业离不开创业成长,发展成熟和跨越,但更多的企业是在求生存,我怎么活下去,怎么找方向。


成长的阶段,我们的立身之本是产品,然后我的产品怎么能够让人知道;发展阶段主要是赢市场;文化成熟阶段,我们可能抓管理意见。跨越阶段,我要树远志做百年企业,然后去传承。在这个方面,方太有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,比方说怎么用文化打造战略,怎么用文化塑造产品,怎么用文化驱动市场,怎么用文化强化管理。


真正有效的经营管理方法论不是专家拍脑袋想出来的,而是从文化中脱胎出来的。比方说,我们模拟当年方太的历史,一开始就遇到了危机,然后在这种危机之下你怎么办呢?到底是按照老董事长的经营思路去做熟悉的产品、熟悉的市场,还是彻底改变另起炉灶?当然按部就班执行是最科学也是最稳妥的,但也有沉静下来,花更多的心思去思考的,也有相信自己盲目乐观直接干的。接下来就是讲到,方太当时为什么选择做油烟机而不做别的?如果是你,你的选择是什么?别人的选择是什么?方太曾经的选择是什么?这个中间有什么差异?你怎么去思考?


市场战略确定后,接下来还有问题。那个时候大家所关心的不是产品的品质,而是价格。那你要参与打价格战吗?你如果去打价格战,你就自己打自己,如果不打价格战,你可能就死掉了。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?是降低期望先打价格战?或者去找别的突破市场的途径?方太当年在这样的价格战下,是怎么坚守下来的?

后面讲到方太的文化塑造,怎么用仁爱管理企业?在内部都出现了反对的声音,为什么还坚持花8年时间研发一款净水机?这个决策从文化的角度如何解读?在决策中,到底什么是仁?什么是智?什么是勇?从战略的角度,管理的角度,甚至是市场的角度,我到底怎么去运用这些东西?


回去之后,你还需要思考,比方说,这个战略需要坚持的需要改善的需要放弃的是什么?哪些方面可以用在实战上?哪些书哪些经典哪些课程可以帮我们做得更好?最终我们还是要落地到有实际的产出的一些培训等等。


这是当时方太做的,回到我前面说的那句话: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,信息爆炸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内容本身,更多需要的是内容背后的东西,如果我们能挖掘内容背后的东西,那我相信它的价值是无限的。




05


曾经有人说,学习是反人性的,我认为不对。学习不反人性,学习是人类的天性,但是,培训有可能反人性,我们要怎么做呢?实战培训更符合人类学习的天性。


讲一下我之前协助开发的项目秋叶集团的《职场加速器》,其实说起来很简单,“以工具类市场刚需为内容、以秋叶IP过往优势为基础、以差异化市场策略为突破、以B、C端融合转化为目标”,就是做系统化设计。


我能不能两小时帮你把思维导图玩转?我能不能两小时让你成为PPT大神?我能不能把那两个小时让Word为你所用,排班能做到很精美?我能不能两个小时让你掌握Excel精华?能不能两个小时让你用好短视频?能不能两个小时让你出口成章?听起来很简单,但为什么以前我们学思维导图学两天?其实说白了,学的东西用不上。


这个市场未来有可能越来越焦虑,压力越来越大,成本控制越来越严,而这就是我们区域性培训机构的救命稻草,你会抓住下一波红利。企业也需要这种短平快的课程,我就两个小时,价格也不高,干的事情也很简单,就是与企业更好,企业怎么找到适合自身的优势?真正经典的内容,有可能是永恒的,我们只需要用与时俱进的方式去呈现它,所以未来所有的课程其实都值得重塑一遍。这个里面,未来机构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多。

 

碧桂园的项目也是我协助研发的。碧桂园给我的印象就几点:第一,把一个大家认为有争议的行业做得受人尊重,特别是服务,因为碧桂园服务就是物业这一块。第二,一个大家认为素质不高的从业人员群体,有那么多的高素质人才从事其中,这是为什么?



未来的培训我们天天讲价值,你的价值从哪来?那还有业务提升的发动机是什么?碧桂园的产品课程,服务对象可不只是做小区物业,他们甚至在做整个城市的服务,这其中可以怎样与他们合作?构建这种经营型的企业培训组织,让培训不只培训,如果培训哪天能赚钱呢?如何帮助企业去把培训赚钱呢?培训是很难做,但如果我们找到了方向,那我们培训未来的希望也就有了。

 

我的梦想很简单,我们致力于发现中国的彼德-德鲁克、稻盛和夫;一提起管理大师想起一大堆国外,我们自己有谁?自己吹牛的不算。那些国外的版权课程,我们耳熟能详,我们自己有啥?所以我们就一直在干一件事情,致力于发现中国的彼德-德鲁克、稻盛和夫。我们致力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传世经典方法论;我们致力于追求:中国智慧,世界输出;这就是我们的梦想。

 


06


最终我们说回到我们的主题叫互通互融互生,我们要开放,自己才能搞得定这个世界,那我们怎么才能这个真正的让培训越来越好了,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同行相轻,一定不能抱着自己的一亩3分地,这是我们培训圈非常值得思考的。所以这两年我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:交付版权课程认证狂欢节。我以最大的力量去支持同行,只有更多的人来做这件事情,一群人一起干,我们才可能把培训市场做好。


但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人不够团结,总看不得别人有更好的发展,所以培训很难,也正因为这样,我们这些年在一直想办法要把它坚持干下去。这个市场上聪明的人太多,做培训从来不缺聪明人,但是一定需要一些傻的人,需要一些执着的人来干这事儿,所以这些年我一直在推动,同行不好,我们也不可能好。如果同行都很封闭,我们这个行业一定会让瞧不起,所以咱们一定不能同行相轻,不要互相封闭,一定要这个真正的互通互融和互生。

 

前段时间字节跳动裁撤人才发展部的新闻,很多同行都在讨论说,培训未来是不是没有价值?我觉得培训部门可以裁撤,培训不会不存在,就算培训可以不存在,但学习一定是人类永恒的需求。培训是一定有搞头的,关键是我们自己能开放包容,你不愿意做的事总会有人去尝试,也总会有人持排斥和质疑的态度,也总会有人推动前行。其实就这么简单,你曾经想到的目的已经是别人的风景,甚至你曾经追求的人生,它也可能是别人的人生期待,我们一起携手行动起来,让我们的培训生态圈能够变得越来越好。